为什么一个国家一出事,媒体就像看见了开挂的机会,那么多“危机”“危机”挂上天,是巧合还是早就设计好的套路?说实话,我一直觉得,这背后暗藏了某种“刻意营造”的逻辑。你看,去年那场“金融风暴”,某些西方媒体第一时间就是拼命放大消息,各大头条标题一排:何时能渡过难关?经济即将崩盘?甚至还有说法“中国经济依然在泥潭中挣扎”。但我有点不乐意了,查了点数据,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显示,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长率达到了5%左右,比上半年还快。相信我,我没在编,2023年前九个月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同比增长4.8%,比去年同期还多。这数据其实一点都不含糊。
我总觉得,这些报道像是提前排练过的剧本,有意无意地误导一部分焦虑的西方民众。你想啊,去年美国的通胀居高不下,物价上涨了不少。美联储连续几次加息,结果导致股市震荡,消费信心也跟着打折。你别说,很多美国人都开始有点“焦虑症”了。可事实呢?今年美国三季度GDP增长只有1.4%,还在缓慢放缓,失业率略有上升,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连续下行。这么一对比,是不是就觉得那些“经济危机要来了”的报道,有点“提前制造幻觉”的味道。
更别说,很多西方媒体还喜欢用“科技倒退”来折腾。这不,去年那份科技“实力评比”,把中国拉到倒数第一。结果今年一查,华为、OPPO、小米、联想等公司,海外市场份额都在稳步提升,特别是在东南亚、非洲,中兴和华为的5G基站占比都超过了50%。微信、支付宝早就走出国门,用户数持续增长,这些你们都不知道?还敢说中国“技术落后”,不如看看实际数据。行业报告显示,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突破3万亿人民币,比去年增长8.3%,科研人员人数达到400万,连续6年居全球第一。
但你别说,有些地方还是真的会天真地相信了西方的报道。一些云里雾里的说法,反而让还在迷茫的国外友人觉得,“哦,原来我们被欺骗了”,他们开始用实际去验证那些偏见。像我有个德国朋友,去年到中国待了两个月。回来以后,他在朋友圈发了好多高铁、智慧城市灯光的照片,还发了个感慨:”之前总觉得中国还没追上,我们欧洲还占优势,结果我亲眼看到这些,才知道其实我们落后很多。”我跟他说,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密度是欧洲的两倍,城市数字化管理远超欧洲十几年。你说可笑不?他们被典型的媒体“洗脑”得太厉害,但真比一比就发现:我们这边“刻板印象”完全扯淡。
反观一些西方国家,尤其是美国那块,经济数据背后暗藏了很多“泡沫”。比如股市泡沫迟早要破,房产泡沫早就闪了红灯。就拿美国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,道指虽然保持在高位,但很多公司其实在靠账面资产和财务操作撑着。华尔街那些亮闪闪的数字,基本是靠“填充”出来的。你金融监管越放越松,虚假财务造假都能潜规则过关。换句话说,这些虚假繁荣没有办法持续太久了。可别小看这种“泡沫”,它一旦炸开,冲击会比我们想象的还大。
我不想变成那种“刻意夸中国”,但实话讲,这些媒体信息对比一番真相,差别太大了。不要说我们自己国内的一些人还在抱怨“基层不够好”,其实这些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科技成果都是实打实的。只不过西方那套“信息过滤”机制,把中国的‘亮点’都遮得一干二净。现在倒好,逐渐有人开始“醒过来”,用真实数据反击虚假新闻。而且你会发现,这不只是一场“信息战”,更是意识形态的竞争。
问题来了。这些外国人一回来,就对中国的变化“震惊”得睁不开眼。有人还反问我:“咦,这还真是原来?”我说,别说,我还真觉得,他们被媒体灌得太死了,真点人性去看,周围的变化是真的大。高铁、移动支付、智能制造…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,用数据说话。
但你想想,要是中国一直这么低调,没人宣传,能不能让他们看到?还是说,真等他们“恍然大悟”再来点赞?问题是:真相什么时候能不被噱头掩盖?又或者,西方媒体是不是早就知道,自己一直在“制造”这种“焦虑氛围”,目的其实很明确。
这还不是打个比方嘛——你每天刷社交,看着各种讨论,有的是真实情况,有的就是偏激的“阴谋论”。有时候,我真怀疑,这些“阴谋论”是不是某些国家的“心理战”工具,总想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一种“中国快要崩溃”的恐慌感。真不是危言耸听,只是觉得,别让自己站错队了,那些看似“客观报道”的背后,可能藏着未知的算计。你说,未来的世界,到底谁能真正说了算,还是都在演一场谁不被忽悠走得更远的戏?这不就挺荒谬的吗?
Powered by 3分快3大小走势规律怎么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